邵志永,是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的高级技师,但在2006年以前,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导弹“打交道”。
2003年夏,邵志永带着家里东拼西凑借来的900元钱,从老家河南来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应用电子。
大学期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作为学校三下乡义务教育实践活动的志愿者,每年寒暑假邵志永都会跟同学们一起到学校周边的农村义务为村民修理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为的是让书本上的知识“变现”。
“能帮助老乡解决问题,我当时成就感非常强。”邵志永说,“这段经历不但让我把学校教的理论用于实践,也培养了自己遇到问题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的习惯。”
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高级技师邵志永。本人供图
2006年,邵志永毕业后,进入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正式成为一名导弹电气装调工。
导弹装调,听起来就让邵志永“心红手痒”。本来以为能跟着师傅“大干一场”,不曾想一开始就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我以为会让我干那些很‘高大上’的任务,没想到师傅给了我一把竹签、一团棉花和一瓶酒精,让我把产品的外壳擦干净。”
因为导弹产品的特殊性和外壳结构的不同,对于棉签的材料和形状都有不同的要求。棉花必须是光学用的长纤维棉,棉签的卷法至少有八九种。
邵志永有些沮丧,不仅因为师傅分配给他的都是“小活儿”,更因为他发现自己连看起来最简单的卷棉签都做不好。“我足足学了一个礼拜,才算是把卷棉签学会了。”
卷棉签磨炼了邵志永的心性,也让他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导弹装调工作一环扣一环,卷棉签是最基础的,如果这都做不好,以后怎么去装配去调试?”
在车间,邵志永是最“闲不住”的人,看哪个师傅有活儿干,他就凑到跟前看,看完还不忘向师傅讨教其中的“门道”。下了班,他也要从图书馆借资料带回宿舍看,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从自己熟悉的应用电子,到电焊、调试、光学、机械封装,邵志永就像一块渴求水分的海绵,吸纳着不同学科的知识。
可是从哪里开始创新改造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邵志永发现车间的一台轴承甩油设备因为使用年头久了,总是出现故障,许多维修配件也因为年代久远而买不到。“那不如根据设备功能,用当下的技术重新做一套。”邵志永找到了创新的方向。
从结构设计、电控、焊接,到调试、装配,仅用了半年时间,邵志永就做完了一套轴承甩油设备。如今,这台设备已经在车间安全运行了10年。
工作13年来,邵志永共创新工艺成果、技能成果20余项,其中多项成果应用实际生产中,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创新,邵志永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邵志永获得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本人供图
从2014年起,邵志永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中国教练。邵志永需要自己先“分解”并“吃透”整个制造过程,才能教给徒弟们。为了不耽误日常工作,邵志永购置了一整套设备,还把家里两居室中的一间卧室,改造成了他的个人“实验室+书房”,利用节假日进行实验。
基础关乎质量,质量就是生命,这是师傅教给邵志永的,也是邵志永教给徒弟们的。团体赛的产品包含上百个元器件,如果最终结果出现问题,很难短时间确定原因。“所以我们要求参赛选手操作工艺必须非常精细。很多选手都是从第一个点开始焊,一天焊几千个焊点,不合格还得继续练。”
在邵志永和团队专家教练的严格要求下,共计培养出27名“全国技术能手”。邵志永带领徒弟们先后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和“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铜牌。
2017年,邵志永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获奖选手合影。
说起一线技术工人和国家队教练的双重身份,邵志永表示,希望可以尽己所能把技术传给更多年轻人。“我经常跟身边的年轻人说,无论什么时候,心里一定要绷着一根弦,精益求精的路上没有捷径可以走。”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邵志永感触颇深,“一线青年技术人才要立鸿鹄之志,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做任何事情都要立足岗位、努力进取,将自己的发展和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才是真正无悔的青春。”